1944年末,纳粹德国东南防线摇摇欲坠,为挽救E集团军群以体面结束战争正规炒股在线配资网,德军启动“劳费尔行动”运输燃料,而萨拉热窝的抵抗力量成为最大阻碍。游击领袖瓦尔特如幽灵般频频破袭,党卫军上校迪特里施奉命坐镇该城,誓要铲除这一心腹大患。
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便在这般惊心动魄中展开。从特务渗透阴谋、惊险的医院营救,到学生们悲壮的牺牲与市民们勇敢的广场认亲,迪特里施与瓦尔特的智勇较量不断上演。透过银幕,我们更能触摸到真实历史:从贝拉察克伐村的反纳粹第一枪,到苏捷斯卡河谷的浴血鏖战;从坦然赴死的老钟表匠谢德到牺牲于解放当天的瓦尔特原型。影片揭示瓦尔特是城市不屈灵魂与人民战争的象征。当迪特里施败走时感叹:“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我们已然读懂,纳粹侵略者终将覆灭,胜利属于抗争的人民。
保卫德国就指望这二十个师了
影片开始于1944年年底的纳粹德国东南战区指挥部:战区最高指挥官冯·魏克斯元帅正召开紧急作战会议。他面色凝重地通报战场态势:E集团军群当晚将开始从巴尔干地区撤退,然而德军只控制着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敌人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E集团军群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损失二十个师,目前保卫德国就指望这二十个师了。”为保障撤退计划,德军计划实施“劳费尔行动”,用铁路为装甲部队运输燃料。然而萨拉热窝游击队在领袖瓦尔特指挥下频繁出击,严重威胁运输安全。为此,德军紧急调遣党卫军反游击战专家冯·迪特里施上校坐镇萨拉热窝,以期在行动前彻底碾碎这座城市的抵抗网络。
镜头之外的真实战场上,早在1944年8月,随着苏军进逼罗马尼亚,匈牙利摇摆欲叛,德军东南防线濒临崩溃。魏克斯奉命在匈牙利仓促构筑防线,试图挽救被困于希腊和南斯拉夫的E集团军群。10月20日,南斯拉夫、苏联两国军队解放贝尔格莱德,法西斯力量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至此,萨洛尼卡-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铁路全线落入盟军之手,E集团军群被迫放弃原定撤退路线,转而冒险穿越马其顿西部险峻山区与黑山隘口,在严重缺乏燃料的情况下艰难撤退。电影中的“劳费尔行动”,正是在此东西夹击、陆路断绝的绝境中挣扎的产物。
幽灵背后的钢铁洪流
萨拉热窝德军驻地,刚抵达的迪特里施与当地党卫军上尉比绍夫展开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对话。比绍夫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困惑,他已追捕瓦尔特一年有余,却连对手的影子都没抓到。“他简直像个幽灵,”比绍夫感慨道,“有时候我真怀疑,瓦尔特是不是真的存在?”迪特里施却指出,瓦尔特确实存在,而且就在附近一带活动。
迪特里施对瓦尔特存在的笃定,源于南斯拉夫游击队实打实的战力。这支抵抗力量在战火中崛起,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1941年4月6日,德意法西斯突袭南斯拉夫,国王与高官卷走黄金出逃。危难之际,南斯拉夫共产党挺身而出,于4月15日发表《告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书》号召抗战。6月27日,以铁托为首的民族解放游击分遣队总司令部成立,7月7日在贝拉察克伐村打响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第一枪。
短短两三月间,南斯拉夫全境涌现出60支游击队。西塞尔维亚、波希尼亚等地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从贝尔格莱德郊区到亚得里亚海滨的百里游击走廊。1941年底,三分之一以上领土获解放。1942年11月,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组建,游击队开始向正规军转型,年底规模达20万人。1943年借意大利投降之机,缴获大批武器改善装备,年底兵力增至30万人。
1941年9月至1944年5月,游击队先后粉碎纳粹七次大规模围剿,至1944年贝尔格莱德解放前夕,已发展为拥有50个师的强大武装。正是这支在战火中淬炼的力量,让“瓦尔特”成为令德军胆寒的抵抗象征。
戏里戏外 医院营救
影片中,迪特里施派遣特工康德尔假冒瓦尔特,渗透抵抗组织,组建虚假的“抵抗委员会”,设下陷阱在街头击伤了抵抗组织成员伊万。伤势严重的伊万被送进室医院,迪特里施和比肖夫亲自监视抢救,医院内外到处是党卫队的游动哨。
游击队员皮劳特迅速制定营救方案,安排内线医生配合行动。在手术过程中,利用人为的停电,医生们支开德国人后紧急把伊万和一具尸体调了包,并将他秘密转移,居然瞒过了狡猾的迪特里施。
这场惊心动魄的银幕营救,脱胎于一段真实的历史壮举。影片中伊万的原型,正是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亚历山大・兰科维奇。1941年7月,兰科维奇在执行秘密任务时不幸被盖世太保逮捕,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仅仅3天后,贝尔格莱德的共产党人便策划了一场精准的营救行动,从德国人严密看守的医院中成功将他救出。
影片编剧对历史细节做了艺术化处理:将营救发生的时间从1941年战争初期调整为1944年战争末期,地点也从贝尔格莱德转换为萨拉热窝,但那份共产党人在绝境中展现的智慧与勇气,始终是这段故事最动人的内核。
牺牲铸就的抗争
影片中,康德尔诱骗大学生们夜袭德军卡车,设伏杀害全部青年。清晨,德军将遗体陈列广场,广播逼家属认领,比肖夫暗中下令“谁来就打死谁”。游击队员、老钟表匠谢德强忍丧女之痛,率先走向尸体。在他感召下,皮劳特带领民众纷纷上前认领“亲人”,黑压压的人群形成无声抗争。党卫军枪口颤抖,比肖夫最终无奈下令撤退。
这震撼场景正是南斯拉夫游击队牺牲精神的缩影。1943年初,希特勒调集13万德军,对铁托率领的1.2万人民军发动第五次围剿,苏捷斯卡河谷成为生死战场。德军飞机持续轰炸,炮弹如雨点般落在阵地,游击队员每三人就有一人阵亡,铁托在突围中亦身负重伤。但战士们抱着“不丢下一个伤员”的信念,用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刻。人民军突出重围后,铁托向反法西斯盟军发电:“这里是南斯拉夫人民军,这里是南斯拉夫人民军,我们已经突破包围,我们仍在战斗!我们仍在战斗!”
此役人民军共牺牲6000余人,主力部队三成战士长眠于苏捷斯卡河谷。但这支钢铁之师并未被打垮,突围后的主力部队在挺进波斯尼亚东部途中持续作战,相继解放斯雷布雷尼察等数座城市,缴获大批武器补充战力。德军指挥部在总结战役时不得不承认:“牵制在南斯拉夫的德军脱身调往东线的任务根本未完成,相反,战役结束后反倒需要增派新的部队和指挥人员。”这份用牺牲换来的坚守,让“仍在战斗”的誓言成为照亮反法西斯战场的不灭星火。
你已经尽到了你的责任,就交给我吧
德军通过叛徒设下致命圈套,以“劳费尔行动”情报为诱饵企图围捕瓦尔特。潜伏在警局的游击队员紧急将消息告知钟表匠谢德,这位刚经历丧女之痛的父亲眼神坚毅,毅然决定代替瓦尔特赴约:“你已经尽到了你的责任,就交给我吧。”他平静地向徒弟交待后事,怀揣手枪从容走向敌人的伏击圈。
会面地点,谢德冷静击毙前来接头的德军特务。暗处的比肖夫狂吹军哨,钟楼顶端的重机枪瞬间喷吐火舌。久经考验的老战士倒在血泊中,他牺牲的枪声化作警示信号,助真正的瓦尔特识破陷阱。谢德用生命为萨拉热窝的解放时钟校准了最后时刻,既守护了游击队领袖,更诠释了信仰的重量。
正如银幕上的谢德,历史上的瓦尔特也用生命践行了责任。1919年,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瓦尔特生于桑贾克地区普里耶波列镇。1942年他担任民族解放军营长,1943年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抵抗运动,成为城市抵抗网络的核心。1945年4月6日,就在萨拉热窝解放的当天,瓦尔特在保卫烟草厂的战斗中被手榴弹击中,倒在了胜利前的最后一刻。这位始终战斗到终点的战士,从此成为萨拉热窝永不磨灭的灵魂,他的名字与城市的解放史诗永远镌刻在一起。
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皮劳特率领游击队员展开雷霆行动,先是精准铲除叛徒,继而击毙特务康德尔,最终炸毁运油列车,彻底粉碎了“劳费尔行动”。行动结束后,队员吉斯满怀期待地向皮劳特提出请求,希望能兑现此前的承诺,让他亲眼见见瓦尔特。一旁的队员苏里笑着指向皮劳特:“这不是么?就在眼前!”吉斯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领袖一直与他们并肩作战。
不可一世的党卫军上校迪特里施,终究没能战胜神出鬼没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撤离这座城市时,他望向迷雾笼罩的萨拉热窝,若有所思地留下了影片中最广为流传的台词:“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作为一名经验老到、心机深沉且从不轻易服输的党卫军军官,此刻他的话语中满是难以掩饰的无奈与颓丧,曾经高昂的头颅终于低下。他说出这句击垮纳粹信念的话,并非单纯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达敬畏,而是终于看清了一个核心事实:他和他所代表的纳粹势力,永远无法征服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坚定信仰,为理想不惜抛洒热血,与法西斯侵略者势不两立,战斗到最后一刻。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萨拉热窝。他们就站在瓦尔特身后,构成了坚不可摧的力量。这正是人民战争的真谛:当法西斯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失败早已注定。
策划:魏鹏 辛然
文案:姜晖
设计:陈艳娇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